0763-47828715航母战斗群几乎能提供执行或保障所有类型海上行动的有效手段,这些行动既包括较为直观的打击作战、水面作战(SUW)、一体化防空反导(IAMD)、反潜战(ASW)、水雷战(MIW)、两栖作战、海上拦截行动(MIO)、海运保护、侦察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救灾(HA/DR)等作战样式,也包括在网电空间进行的电子战攻防对抗这样并不那么直观的作战样式。
事实上,作为排水量最大、电子设备最多、传感器最多、供能最为充沛的舰队编成,航母战斗群将在高强度电子战的攻防对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海军的航母力量渐入佳境,这支力量所蕴含的电子战攻防对抗能力理应进入我们的视线。
电子战是以电磁波为能量载体和中介的军事对抗。因为电磁波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幽灵一样无所不在,故电子战被称作“幽灵之战”。
1904年4月15日,日军舰队进攻停靠在旅顺的俄罗斯舰队,俄军舰队一名电报员故意发射电磁波干扰日军用于校正炮弹弹着点的无线电通信,使得当天日军的炮击未对俄军舰造成丝毫损害。为了纪念俄军电报员这一奇迹般的举动,俄罗斯把4月15日定为“电子战专家日”。
一战中,英、德两军的无线电通信干扰变得炽热化。二战中,无线电通信对抗、导航对抗和雷达对抗全面展开。在越南战争中,美军通过给战斗机加装电子干扰吊舱来对付地空导弹的搜索、瞄准雷达,这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生存概率。
电子战中,技术和装备能力上占优的一方,可对处于劣势的一方实施“降维打击”(从战场高维度对低维度进行打击),致其通信中断、雷达迷茫、制导混乱……从而失去任何取胜机会。
如今,电磁频谱已经弥漫整个战场。战场上的飞机、坦克、大炮、舰船、潜艇、机动指挥所、单兵、无人平台,以及卫星和空天有人、无人飞行器等机动平台,它们之间的互联和信息传输,都只能通过电磁波来实现。在电子战中落败的一方,将出现预警探测系统致盲、指挥通信中断、导航定位错误、敌我识别混乱、精确制导武器失灵。
电子战的“幽灵之手”,已经牢牢掌控战场制胜命门……站在这个层面上,对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电子战攻防对抗能力加以审视,成为了一种理解时代军事竞争环境的必需。
长期以来,中国海军一直是一支以潜艇为核心的武装力量。就传统安全领域而言,这样一支武装力量更多的是执行海上拒止(不让敌方自由使用海洋)而非夺取制海权的任务。